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中医治疗研究

伟众中医“肾脑轴系统”的生理功能--脑科学
发布日期:2024/11/23

       

           中医“肾脑系统”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中医“肾脑系统”对人体五脏六腑的全面协调作用,体现了其对人体诸多系统的宏观调控功能;其二,中医“肾-脑系统”对人的意志精神情志和认知功能的整体调节作用;其三,中医“肾-脑系统”对人体官窍和肢体运动的中枢指挥、总体支配作用。

1.“肾脑系统”对脏腑的调控作用中医学认为,五脏之中,肾寓水火,为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之源,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肾之所以能作为脏腑活动动力之源,在于其藏精作用。肾脏所藏精气决定着人的生、长、壮、老的过程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系统描述。肾中精气的作用属性可进一步划分为肾阴、肾阳两个方面:肾阴,又称元阴、真阴、命门之水,对各脏腑具有滋润、成形抑制作用;肾阳,又称元阳、真阳、命门之火,对各脏腑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肾阴、肾阳之平衡调控着人体的新陈代谢,为各脏腑功能的根本。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由精气所化生,为元神之府,下连脊髓,通过经络、脑气筋等与全身密切相联,具有统帅全身的作用,因而脑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所在,是人体至为重要的脏器。如《备急千金要方·灸法门》载有:“头者,人神所注,气血精明三百六十五络上归头。头者,诸阳之会也。”脑为全身气血之所注,为全身阳气汇聚的地方,作为元神之府管理人体的五脏六腑。

       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动力之源来自中医“肾-脑系统”中肾所藏精气的转化和运用,是肾控制了人体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脑虽为肾精所化生,却能对五脏六腑的功能活动起着统帅作用。由此可见,由肾和脑组成的中医“肾脑系统”对人体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脑系统对精神情志和认知功能的调节作用中医学将人们的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归为五脏精气之所使,正所谓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情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之精气血功能的正常运转。《素问·宣明五气》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认为人的情感变化和五脏的功能密切相关,并称之为在志五志。人的精神意识情感活动虽然为五脏所主,但实际上都是脑的功能,因为脑作为元神之府具有协调五脏六腑的功能,脑主神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灸法门》云:“头者,人神所注。清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提出:“神明之体藏于脑。基于此,中医-脑系统对精神意识情感活动的调节作用体现在脑为元神之府和主神明的功能,而肾脏所藏之精正是这种作用的物质基础。

       一般而言,认知由多个认知域组成,包括记忆、计算、时空间定向、结构能力、执行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及应用等方面。中医-脑系统对人体认知功能的形成和维持起着基础性调节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脑为精明之府肾为伎巧之官这两方面。

        脑为精明之府,人的认知功能活动依赖于脑的功能。人之所以能够思维、计算、具有记忆、识别和创造等高级智能活动,区别于其他生物,其典型特征是有一个发达的大脑。脑具有支配各种智能活动的功能。

         明代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三谓:“人之智愚系脑之清浊。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人之才也均出于脑,而脑髓实肾主之。肾生精,精生髓,髓生骨。这里的是指人的思维记忆和创造活动等相关的认知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明确提出调控人的认知活动是肾脑相关系统的基本功能。

       清末医家邵同珍的《医易一理·论人身脑气血脉根源藏象论》云:“脑精气,居脑顶之上,前齐眉,后齐颈,左右齐耳。中系六瓣,中二瓣名曰大脑,前曰前脑,后曰后脑。背行较多,分九对脑气筋,入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人身之能知觉运动及能记忆古今,应对万事者,无非脑之权也。”描述了人的语言、记忆和应变能力是由脑所主。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是古人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引入当时社会官职模式来阐释脏器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功能特点。其含义为肾中精气充盈,髓海得养,则精力充沛,反应快捷;反之,肾中精气亏虚,则反应迟钝,高级思维活动能力退化或障碍。从另一侧面证实肾中精气对于人类认知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汪机注曰:“起者,起而应也。”起亟即起而应付紧急情况的功能。肾藏精激发元气以应变,方能主外。《灵枢·五癃津液别》说:“肾为之主外。”肾藏精于里而主应变于外,以此调节机体适应外界的变化,是人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利用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倘若肾藏精功能下降和退化,肾中所藏精气日渐亏损,最后导致神机失用,整体认知功能和应变能力下降,出现肾无“伎巧”可出,应变无能的病理结果。

 总之,人的认知功能的形成是脑为精明之府作用的结果,而脑的形成及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肾中精气的化生与不断充养。肾之所以能作为“伎巧之官”也是基于肾精的充足与否及脑功能的状态,因此中医“肾-脑系统”的提出使肾与脑在人的认知功能中不同层面所发挥的作用更加清晰。

  3.“肾-脑系统”对官窍感觉和肢体运动的支配作用“肾-脑系统”通过“脑气筋”联属五官九窍与四肢百骸,散布脑气到达五脏六腑,共同协调五脏六腑的运动与感觉。从脑髓发出的“脑气筋”共12,连属于目、耳、鼻、口、舌等,或组成目系、舌本,或直接连接官窍,主司这些器官的运动与感觉。从髓发出的脑气筋共31,分布到手足、躯干,并连属脏腑,是脑髓协调其他脏腑功能的分支,是背俞穴和募穴功能作用的物质基础

《存存斋医话稿》将这种结构描述为:“脑散动觉之气,厥用在筋,第脑距身远,不及引筋以达百肢,复行颈节膂髓,连脑为一,因偏及也筋自脑出者,六偶,独一偶逾颈至脑下,垂胃口之前,余悉在顶内,导气于五官,或令之动,或令之觉。又从膂髓出筋三十藕,各有细脉傍分,无肤不及以肤为始,缘以引气入肤,充满周身,无不达矣。其中从膂髓出筋三十藕与脊神经的分布特点和功能相似。

《医易一理·论人身脑气血脉根源藏象论·脑脏论》中说:“脑精气分九对脑气筋,人五官脏腑,以司视听言动脊髓者,由脑直下,为脑之余,承脑驱使,分派众脑气筋之本也。脊柱二十四节,凑叠连贯互相勘合而成,共成脑气筋三十一对,由筋分线,由线分丝,愈分愈细,有绕如网者,有结如球者,以布手足周身,皮肉筋骨,无微不到。指出由脑发出的9脑气筋入五官脏腑,司视听言动;由髓发出的31脑气筋布满全身,无微不至,散布脑气。

  人的官窍功能包括耳之听觉、目之视觉、鼻之嗅觉、舌之味觉。中医学早在秦汉时期即认识到肾和脑与上述官窍功能的密切联系。如《灵枢·海论》曰:“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明确指出了由肾精化生的髓海有余和不足对耳窍之听觉、目窍之视觉的影响。脑为髓海,脑髓充足则清窍得养,从而眼、耳、鼻功能正常,反之则出现视物模糊、耳聋、不闻香臭等症状。由此可见,中医“肾-脑系统”中肾精所化生的脑对官窍的功能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体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等感知功能,是由大脑对外在环境的反应而产生的,是大脑对自然感知进行存储和记忆的结果。正如清代王宏翰《医学原始·记心辨》说:“耳、目、口、鼻之所导入,最近于脑,必以脑先受其象而觉之、而寄之、而存之。”说明人体官窍受大脑的支配,通过经络、官窍之间的联属关系指挥协调而实现。各种感觉是大脑功能的外在表现,是中医“肾-脑系统”功能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脑为元神之府,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为周身连接之要领,而令之运动。脑统领肢体,与肢体运动紧密相关。头为诸阳之会,督脉总督诸阳,为阳脉之海,汇集诸阳经经气,贯脊入脑,形体得阳气之温煦,而腰脊能俯仰,四肢能屈伸。脑为真气之所聚,元阴元阳化合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曰:“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化合而成。”肾中真阴真阳充足,筋、骨、肉关节得精血濡养,则肢体活动灵活。

 

联系我们
地  址:济南市市中区民生大街5号 办公电话:0531-69980306 专家热线: 15275316831
版权所有 山东济南市伟众孤独证康复中心 技术支持新建网络
目前网站已观看:231445